
汉字里的秘密花园
那天晚上,我像往常一样刷着女儿的朋友圈,突然被一条动态吸引住了。”今天学到了’63中汉字三义’,原来每个汉字都藏着三个世界!”配图是她娟秀的字迹,工整地写着”明”字,旁边标注着:光明、明白、明朝。
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点燃了。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,我自以为对汉字了如指掌,却从未听说过什么”63中汉字三义”。急忙打电话给女儿,电话那头的她笑着说:”妈,您这个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也有不知道的时候啊?”
原来,这是她们大学汉语社团最近在研究的课题——从《说文解字》到现代用法,选取63个常用汉字,每个汉字挖掘出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:本义、引申义和文化义。女儿兴致勃勃地给我举例:”比如’道’字,本义是道路,引申为道理,文化义则是道家思想的’道’。”
这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。想起小时候父亲教我写字的情形,他总是说:”汉字不只是符号,每个字都是一幅画,一个故事。”那时我不太理解,只是机械地描红、临摹。如今听到女儿的分享,突然明白了父亲话语中的深意。
第二天,我特意去图书馆查阅资料,发现这个”63中汉字三义”的概念并非学术界的正式分类,而是她们社团独创的一种学习方式。但正是这种创新的学习方法,让古老的汉字在现代年轻人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这句话让我想起女儿小时候学写字的趣事。她六岁那年,第一次写”家”字,歪歪扭扭地画了个屋顶,下面写了”豕”字。我正要纠正她,父亲拦住我说:”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汉字,没什么不好。”果然,女儿指着那个字说:”房子里有猪猪,就是家。”虽不准确,却童真可爱。
如今女儿已经大三,对汉字的理解早已超越了我这个母亲。她不仅能准确书写,更能深入解读每个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。这让我既欣慰又感慨——文化的传承就是这样,一代人点燃另一代人,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。
三代人的汉字情缘
随着对”63中汉字三义”了解的深入,我决定拜访女儿口中的那位老教授。在他的书房里,我看到了满墙的书法作品和古籍,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旧书的味道。
老教授听说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,眼睛顿时亮了起来。”汉字三义的说法,其实是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,”他缓缓说道,”现代人学汉字太功利,只求认得、会写,却忽略了汉字最宝贵的东西——它的灵魂。”
他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汉字的不同释义。”比如’书’字,本义是书写,引申为书籍,文化义则是’书香门第’中的文化传承。再比如’心’字,本义是心脏,引申为内心,文化义则是’心学’中的哲学概念。”
听着老教授的讲解,我突然意识到,这不正是我们一家三代人与汉字缘分的完美写照吗?父亲那一代重视汉字书写的基本功,我这一代注重汉字的应用,而女儿这一代开始探索汉字的文化深度。
回到家后,我翻出父亲留下的毛笔和砚台,决定重拾书法练习。女儿看到后很高兴,主动当起了我的”小老师”。”妈,您写’永’字的时候,要想着它八种笔画的变化,就像人生不同阶段的变化一样。”
我们母女俩常常在书房一待就是整个下午,她研究她的”63中汉字三义”,我练习我的毛笔字。有时我们会为某个汉字的不同解释争论不休,有时又会为发现某个汉字的美妙之处而相视一笑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,女儿把我们的汉字学习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,意外获得了大量关注。很多网友留言说,看到母女俩一起研习汉字的样子,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家人,也激起了学习汉字的兴趣。
如今,”63中汉字三义”已经不再只是女儿社团的一个课题,它成了连接我们三代人的纽带。父亲虽然已经离世,但他对汉字的热爱通过我和女儿延续了下来。每个汉字都像一颗时光胶囊,封存着祖先的智慧,等待着后人去开启、去理解、去传承。
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,汉字或许不再是我们唯一的书写工具,但它承载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连接永远不会褪色。感谢女儿和她的”63中汉字三义”,让我们重新发现了汉字的魅力,也让我们家的文化血脉得以延续。
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